近日,朋友圈被一部電影輪番刷屏?!段也皇撬幧瘛伏c燃了2018年暑期檔,也承包了很多人的淚點。其豆瓣上評分高達9.0,成為熱議話題之首。貓眼數據顯示,截至7月5日晚,《我不是藥神》電影已收獲票房超3億元,收獲了爆棚的票房和口碑。
《我不是藥神》是一部改自真實事件的現實題材電影。大膽地觸碰了醫療、醫藥等敏感話題,以獨特的視角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,講述了徐崢主演的保健品店主為絕癥患者“代購”印度仿制藥,從而推動中國仿制藥改革背后的故事。
每一個看似荒誕不羈的故事,都有一個無可奈何的邏輯。原研藥經過審批,貴吃不起;仿制藥未經過審批禁售;生病了得吃藥,沒有藥就只能等死。這是電影中現實與希望、法律與道德的強烈沖擊所在。在現實生活中,該事件引起了社會轟動,間接推動了仿制藥在我國的發展。
所謂仿制藥,其本質是與原研藥在劑量、安全性和效力、作用以及適應癥等方面相同的一種仿制品。由于原研藥的研發周期長、投入大、價格高,經濟有效的仿制藥孕育發展,產業規模日逐擴大。
近年來,人口的增長、老齡化程度的深化以及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,加速了醫藥市場的發展。印度、南美等生產仿制藥的企業,正以低價搶灘全球市場,我國也愈來愈鼓勵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仿制藥的研發。
另一方面,數據顯示,到2025年我國將有48個進口化學藥物品種核心專利到期。當一些外國進口藥專利到期或退出市場,這為我國仿制藥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。
按照兼顧新藥創制和仿制藥研發并重的原則,我國力爭在健康權與藥品知識產權間取得平衡。一致性評價是國家層面對仿制藥提出的要求,國家的藥品質量一定要與規范市場國家原研藥的質量保持一致?!蛾P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》、《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》等政策加持,加速了對進口原研藥品的國產替代,提高仿制藥質量。
聚焦儀器儀表行業,傳統的固有創新發展模式必須進行與時俱進地革新。只有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生產的企業才能走的更為長遠。如何在引進進口品牌先進技術、精良產品的同時,能夠生產出價廉質優的國產儀器值得企業思考。
從供求角度出發,加大技術研發,聚焦市場迫切需求卻供給欠缺的實驗室設備細分領域;量變產生質變,抓住每一次市場機遇,品牌的發展將會循序漸進;政策層面持續護航,儀器儀表行業法律法規、創新方案、標準方法都將會更加完善、全面。儀器企業應盯緊行業趨勢,勇擔社會責任,與國家發展同步前行。